帆布鞋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帆布鞋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方庄北京首个现代化住宅区

发布时间:2020-10-15 07:43:13 阅读: 来源:帆布鞋厂家

1986年9月15日,方庄住宅区奠基开工。作为北京住宅建设改革的一块“试验田”,这个离天安门只有7公里的小区建成时成了全城最大的住宅区,为首都住宅生活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住宅建设“试验田”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为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投入了巨大财力、物力,但是,迅速增加的人口,一步步将本来就有限的空间挤压得更加厉害。

1979年,北京的住房困难户有40万,严重困难户有10万。静谧的四合院变得拥挤而嘈杂,幽深的胡同更加狭小,各色自建的小房迅速地、见缝插针地盖了起来,以至于在有的地方想要推过一辆自行车都需要相当娴熟的高超技术。(1989年11月7日《北京日报》3版,《广厦之歌》)

此时的方庄,除了一块块菜地,便是一排排低矮的住房。据本报1989年3月23日3版《爱上方庄》记载,当年这一带居民很多都是1953年到1958年那段时期从人民大会堂、北京体育馆几处搬迁过去的,这一地区常年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雨大时,护城河的水位上涨,漫过渠道,最先遭殃的便是八里河东里。没办法,居民们家家几乎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用脸盆等工具从屋里往外淘水。后来,家家户户无奈地把自家门坎用砖砌成几十厘米高,以此挡住雨水污水的危害。久而久之,八里河东里的居民怨艾地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北京第二龙须沟”。

面对严峻的“房囧”现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走综合开发建设的路子,缓解首都住房紧张、居住条件恶劣的状况,离天安门只有7公里的方庄成为北京住宅建设改革的“试验田”。

方案定调国内一流

1984年2月27日,春寒料峭,方庄踏勘工作启动。这一天,是值得方庄居民纪念的日子。随后,一张方庄设计蓝图,铺在了北京市政府大楼的小会议室里。这一年,方庄这块沉寂的土地被唤醒了,一场变革拉开帷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经过多次研究修改,开发建设方庄的方案定了下来:把方庄建成首都北京规模最大、现代化设施标准最高的城市住宅区,反映出上世纪80年代国内第一流水平。市政府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1988年11月12日《北京日报》3版,《万户千门入画图》)

正式明确的方庄住宅区地处城区东南角,北邻龙潭湖。整个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为260多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可居住两万多户居民。

1986年3月,经过7家设计单位竞标、对8个方案的反复推敲,方庄建设综合方案第四稿终于获得通过,其建设方针为:舒适、方便、安静、优美。

首个现代化住宅区开工

1986年9月15日,方庄住宅区奠基开工。那一天,天格外蓝,几缕淡淡的白云悠闲地在天空中飘动,像一段扯不断的思绪。一个直径3米的大红气球,从开阔地上冉冉升起。一条巨幅标语悬垂下来,人们看清楚了,上面写着:“搞好住宅区建设,为全面完成首都‘七五’计划而奋斗。”得知住宅区开工建设的消息,附近不少居民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前往开工典礼会场。

据本报1986年9月16日1版《方庄住宅区昨奠基开工》报道,方庄小区是本市第一个带有试验性的现代化住宅区,从开发、设计、施工到管理都采取一些新的办法。建筑形式与风格力求多样化,打破传统的行列式、周边式,建筑平面变化丰富,楼房高低错落。整个规划重视绿化,以6公顷的方庄公园为中心,再以带形公园及穿越各园中心绿地的环形林荫带将花园绿地连成整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绿化覆盖率达60%。

在规划蓝图中,小区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有商业中心、文化活动和群众游乐中心,还有体育场馆、综合医院、邮电局、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同步进行建设的还有供热厂、污水处理厂、22万伏变电站。住宅标准较高,厨房、厕所面积比当时住宅标准大一些,一般住宅电话进楼,基本可适应上世纪末小康家庭生活的需要。

前期准备花掉1个亿

早在1985年,方庄住宅区及其道路就已命名。按“古城群星”之意,方庄最早的4个住宅小区分别命名为:芳古园、芳城园、芳群园、芳星园。住宅区内的三条南北纵向道路,分别命名为:芳群路、芳古路、芳星路;三条东西向的横贯道路,分别命名为:芳城路、蒲方路、群星路。(1985年3月19日《北京日报》2版,《北中轴路、方庄住宅区及道路命新名》)

奠基开工之时,人们在方庄地区的地面上只能看到十字相交的四条干道,殊不知,此前的准备工作已花掉将近1亿元人民币。时任第一城建开发公司经理刘宝岭介绍,四条干道分别宽45米和35米,住宅区的上下水、电讯、电力、煤气、热力等7种管道干线全部铺设完毕,拆迁和安置工作也安排就绪。完成这些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共花费了1年多时间。

建设不用国家掏一分钱

方庄住宅区建设启动之时,改革开放正向深入发展,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也开始实施,这就意味着方庄住宅区建设国家不再掏一分钱。可是,拆迁征地要花钱,铺路筑桥要花钱,建房绿化要花钱,概算一下,方庄住宅区美好的蓝图要变为现实,需要资金40多亿元。

这些资金上哪儿去找呢?相关部门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1988年7月,当时的崇文区城建开发公司和建设银行北京城建开发专业支行决定通过“住房储蓄”的方式,联合开发方庄住宅区芳古园一区。芳古园一区位于方庄住宅区西北角,住宅及配套建设项目共达12.3万平方米,双方投资2000万元进行开发。为配合本市住房制度改革,双方商定:将其中4000平方米的楼房作为住房储蓄的房源,崇文区城建开发公司负责签订购房合同,办理住房手续,建设银行北京城建开发专业支行负责储蓄,提供买房单位及个人贷款。

开发售楼,回收资金,再投入开发建设,这样“滚雪球”式的建设,解决了资金问题。到上世纪90年代初,方庄的建设资金达到了平衡。

享誉多个“首次”成首都新景观

方庄住宅区建设不仅在改革投资体制、住房商品化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房屋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规划设计上,打破了住宅建设一律使用标准图的做法,首次全部进行“个体设计”,并首次在住宅区进行环境设计。

——在施工组织上,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招标,邯郸二建、内蒙古一建等一批外地优秀施工队伍进京参加方庄建设。两万多建筑工人并肩作战,每年开复工100万平方米,竣工交用30多万平方米,这在当年国内罕见。

——在小区管理上,当时的北京城建开发集团成立第二房管公司,积极探索超大规模居住区的管理模式,对小区进行全方位管理。

经过10年建设,方庄住宅区这块城市住宅建设改革的“试验田”初具规模,成为首都一大新景观和旅游场所。那时候,到方庄参观的中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1994年9月18日《北京日报》1版,《方庄十年》)

到2000年时,方庄住宅面积达225万平方米、居民近10万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庄住宅区渐渐“让”出了北京最大住宅区的头把交椅。不过,作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捷、活动场所齐全的成熟社区,现今的方庄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吸引力。

广东女性白癜风医院

东北外阴白斑医院

治月经不调的医院排名